Google 在今日展示最新的量子計算晶片 Willow,這番研究成果不只在科技界投下一顆震撼彈,更是讓許多加密貨幣的投資者擔憂,我們距離比特幣被破解,是否不遠了?

Google 的 Willow 量子計算晶片將會破解比特幣?
12 月 10 日,Google 宣布推出最新的量子計算晶片 Willow,並表示該晶片能在五分鐘內解決了一個傳統超級計算機需耗時 10 澗年(即 1 後面接 24 個零)的問題。這一個驚人的里程碑,讓許多人擔心量子計算可能成為破解現代密碼學和加密技術的「終極武器」。
量子計算是如何運作的
量子計算不同於傳統計算機,是使用量子位元(qubits)進行運算。傳統位元僅能表達「0」或「1」,而量子位元可以同時表示「0」和「1」,透過疊加和糾纏現象,實現極大的計算能力提升。
而目前根據 Google 官方公布的消息,Willow 晶片擁有 105 個量子位元,並展現了顯著降低誤差率的能力,是邁向實用型量子計算的重要一步。
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否真的受到量子計算威脅?
專家指出,目前的技術距離破解比特幣等現代加密技術仍有相當長的距離。要破解比特幣所使用的 SHA-256 和 ECDSA 算法,至少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穩定運作的高質量量子位元,而如上所述,Willow 晶片僅僅具備 105 個。
比特幣的技術架構
比特幣的安全性依賴於兩種主要算法:SHA-256 用於挖礦,ECDSA 用於簽名。這些算法的設計目的,是建構在目前的計算條件下無法被破解的前提下。然而,量子計算的強大運算能力,讓許多人認為可能對比特幣的算法構成潛在威脅。
目前,比特幣交易的公鑰經過雜湊處理(P2PKH),讓公鑰隱藏在雜湊值後面,直到交易執行時才公開。相比之下,早期比特幣使用的 P2PK 格式直接公開了公鑰,這意味著這些交易更容易受到量子攻擊的威脅。以中本聰 100 萬枚比特幣為例,其使用的正是 P2PK 格式。
然而現階段的量子計算技術,還遠不足以解密這些交易。根據專家的計算,要運行用於破解加密算法的 Shor 算法,至少需要 5000 個邏輯量子位元,而這需要數百萬個物理量子位元支持。
中本聰的 100 萬比特幣,會成為量子計算攻擊的目標嗎?
中本聰所持有的 100 萬比特幣,儘管自比特幣創立以來從未被移動,但因使用早期的 P2PK 格式,成為潛在的高價值目標。有些加密社群成員提議,應該透過技術手段凍結這些比特幣以防被濫用,但此舉可能違背比特幣去中心化和不可變的核心理念。
要凍結中本聰的比特幣,需修改比特幣的共識規則,例如通過軟分叉或硬分叉的方式將特定未使用交易輸出(UTXO)標記為不可用。但這需要社群的廣泛共識,而過去類似提議,往往因爭議過大無法實現。
量子計算是本次恐慌拋售比特幣的原因之一?
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 Google 公布 Willow 晶片後,比特幣和相關金融工具立即出現下跌。例如 BlackRock 的比特幣 ETF IBIT 價格當日下跌 5.3%,比特幣價格也回落 4%,跌至 9 萬 4300 美元以下。
技術分析顯示,IBIT 的 14 日相對強弱指數(RSI)已呈現出看跌背離的信號。除非價格突破近期高點,否則短期內可能進一步下跌。
儘管市場回調通常在牛市中屬於正常現象,但有部分社群認為,正是量子計算的消息,引發了恐慌性拋售。
量子計算與比特幣及加密貨幣終會邁向共存
儘管現階段的量子計算技術,還無法對比特幣直接構成威脅,但加密貨幣產業其實已經開始尋求對策。像是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曾在一篇探討技術的文章中指出,以太坊的未來路線圖需逐步導入抗量子算法,並呼籲整個加密行業加速開發量子防護措施。
當前已經有部分加密社群和開發者,開始專注於研發抗量子加密技術,像是基於哈希的簽名或其他創新方法,以確保未來加密貨幣的安全性。這些技術若能實現,不僅能保障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安全,還能進一步鞏固數位資產的地位,達到和量子計算技術和平共存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