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 4 月關稅恐慌趨緩以來,比特幣就展現強勁復甦力道,甚至在 4 月 25 日突破 95,000 美元,創下自 2 月 24 日以來的新高。
根據市場數據,比特幣在 4 月 21 日至 25 日期間上漲約 11 %,成為 2025 年以來單週最佳表現。這波漲勢不僅反映市場對比特幣的信心回升,也與機構投資者積極布局密切相關!

機構與大戶積極加碼比特幣
機構投資者的參與是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之一。全球最大的企業比特幣持有者 Strategy 持續擴大其比特幣資產規模,截至 2025 年 4 月,持倉超過 538,200 枚比特幣,總價值逾 505 億美元。Strategy 共同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於 4 月 27 日暗示將再次加碼投資,分析師預估,新一輪投資規模可能介於 14 億至 16 億美元之間,較前次 5.55 億美元的投資高出三倍。
Strategy 的投資策略不僅為其帶來超過 51 億美元的帳面利潤,也激勵其他企業效法。日本投資公司 Metaplanet 便是其中之一,該公司於 4 月 24 日宣布其比特幣持倉突破 5,000 枚,目標在 2026 年前累積 21,000 枚比特幣,成為亞洲企業採用比特幣的領頭羊。
大戶累積籌碼提振市場信心
除了企業,持有大量比特幣的「鯨魚」投資者也積極增持。根據 Glassnode 數據,持有價值至少 100 萬美元比特幣的錢包數量從 4 月初的 124,000 個增至 4 月 26 日的 137,600 個,顯示大戶在 100,000 美元以下的價格區間加速吸納。分析師指出,持有 10,000 枚以上比特幣的錢包趨勢評分高達 0.90,顯示強烈的長期持有意願。
此外,美國聯邦儲備系統近期撤回 2022 年對銀行從事加密貨幣業務的限制指引,為金融機構以及企業提供更開放的監管環境。這一政策轉變可能進一步鼓勵美國金融機構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,增強市場信心。
比特幣 ETF 資金流入激增
美國現貨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(ETF)在本週迎來大量的資金流入,總額超過 30 億美元,創下自推出以來第二高的單週紀錄。彭博 ETF 分析師 Eric Balchunas 形容這波買盤為機構投資者的「比特幣狂熱」。同時,CryptoQuant 數據顯示,4 月 24 日從 Coinbase 流出 8,756 枚比特幣(約 8.3 億美元),4 月 25 日 Binance 流出 27,750 枚比特幣,創下該交易所史上第三大單日流出量。這些資金流出通常被視為機構購買或 ETF 相關需求的訊號。
分析師表示,ETF 資金流入與交易所流出相輔相成,推動比特幣價格從低點反彈至 94,000 美元以上。然而,歷史數據也顯示,大規模流出未必保證持續上漲。例如,2021 年中國對加密貨幣的禁令引發價格回檔,顯示市場仍需警惕外部風險。
比特幣價格預測與模型分析
Capriole Investments 創辦人 Charles Edwards 指出,比特幣目前價格相較其內在價值有著 40 % 的折價。基於比特幣挖礦成本與能源消耗計算的「能量價值」約為 130,000 美元,遠高於當前市價 93,797 美元。這個折價的落差可能吸引機構投資者積極布局,認為當前價格具長期投資價值。
此外,也有多位分析師根據比特幣的長期趨勢提出樂觀預測。21st Capital 共同創辦人 Sina 基於「權力法則」(Power Law)模型,認為比特幣的網絡價值隨用戶數平方增長,符合 Metcalfe 定律。該模型顯示,比特幣目前處於「過渡」階段,後續進入「加速」區間後,價格有望在 2025 年底前達到 130,000 至 163,000 美元。
另一位匿名分析師 apsk32 則預測,比特幣可能在 2025 年第四季突破 200,000 美元。其「權力曲線時間輪廓」模型分析比特幣四年週期的價格形態(2013、2017、2021、2025),顯示當前價格軌跡與歷史牛市高度吻合。若此預測成真,比特幣的市值可能逼近 200 兆美元,實現所謂的「超比特幣化」(Hyperbitcoinization)。
「超比特幣化」時代即將到來,但降息之前仍有挑戰
Blockstream 共同創辦人 Adam Back 認為,企業與政府逐漸認可比特幣的獨特貨幣屬性,推動其成為全球主要貨幣的潛力。他預測,比特幣市值在未來十年內可能達到 100 至 200 兆美元,取代因通膨與信任危機而衰退的法幣體系。Strategy 等企業的比特幣庫存策略被視為趨勢的先行者,吸引更多上市公司效仿。
美國總統川普於 2025 年初簽署行政命令,建立基於政府沒收比特幣的國家儲備,進一步為比特幣的合法性背書。這一政策可能激勵更多國家與機構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,加速全球採用。
不過,即使市場情緒樂觀,比特幣還是面臨不少風險因素。首先,96,100 美元的技術阻力可能限制短期漲勢。其次,地緣政治與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,像是貿易談判進展,可能影響全球風險資產表現。
此外,歷史數據顯示,大規模交易所流出未必保證持續上漲,投資人應留意技術阻力與外部風險,審慎評估市場動態。